细目一:概述一、概念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本病为儿科常见疾病,属于中医学“血虚”范畴。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诊断 1.有明确的缺铁病史:铁供给不足、吸收障碍、需要增多或慢性失血等。 2.临床表现:发病缓慢,皮肤黏膜逐渐苍白或苍黄,以口唇、口腔黏膜及甲床最为明显,神疲乏力,食欲减退。年长儿有头晕等症状。部分患儿可有肝脾肿大。 3.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性,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1%,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fL,平均血红蛋白(MCH)27pg。 4.3月~6岁血红蛋白g/L,6岁以上血红蛋白g/L。 5.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运铁蛋白饱和度、红细胞原卟啉、血清铁蛋白等异常。 6.铁剂治疗有效:用铁剂治疗6周后,血红蛋白上升20g/L以上。 7.病情分度:①轻度,血红蛋白:6个月~6岁(90~)g/L,6岁以上(90~)g/L;红细胞(3~4)×/L。②中度,血红蛋白(60~90)g/L;红细胞(2~3)×/L。③重度,血红蛋白(30~60)g/L;红细胞(1~2)×/L。④极重度,血红蛋白30g/L;红细胞1×/L。细目二:病因病机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常见病因 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喂养不当,或感染诸虫、疾病损伤等,皆可导致本病。病变主要在脾肾心肝。血虚不荣是主要病理基础。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病机 由于以上各种病因,造成脾虚运化失职不能化生气血,肾虚精亏髓失充养阴血不生,心失气血充养心神不宁,肝失阴血充养虚火内生,因而产生本病临床的种种证候。细目三:辨证论治一、脾胃虚弱证、心脾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的证候、治法、主方 (一)脾胃虚弱 证候长期纳食不振,神疲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苍黄,唇淡甲白,大便不调,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指纹淡红。 治法健运脾胃,益气养血。 主方六君子汤加减。 (二)心脾两虚 证候面色萎黄或苍白,唇淡甲白,发黄稀疏,时有头晕目眩,心悸心慌,夜寐欠安,语声不振甚至低微,气短懒言,体倦乏力,纳食不振,舌淡红,脉细弱,指纹淡红。 治法补脾养心,益气生血。 主方归脾汤加减。 (三)肝肾阴虚 证候面色皮肤黏膜苍白,爪甲色白易脆,发育迟缓,头晕目涩,两颧潮红,潮热盗汗,毛发枯黄,四肢震颤抽动,舌红,苔少或光剥,脉弦数或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益精生血。 主方左归丸加减。 (四)脾肾阳虚 证候面色白,唇舌爪甲苍白,精神萎靡不振,纳谷不馨,或有大便溏泄,发育迟缓,毛发稀疏,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指纹淡。 治法温补脾肾,益阴养血。 主方右归丸加减。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西药治疗 使用铁剂治疗。同时服维生素C有助吸收。服用至血红蛋白达正常水平后2个月左右再停药。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uisfeny.net/zdpxzz/2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