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专家指出,2岁以内的婴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育龄妇女,确实都是贫血的高危人群。然而在生活中,大多数人仅仅根据存在面色不好、头晕目眩、乏力、腿软等贫血症状,盲目服用“补血药”,而忽视引起贫血的真正病因的诊治,造成金钱浪费,达不到较好的“补血”效果,还可能延误重大疾病的诊治。
补血并不等于治疗贫血
“补血”是中医的说法,而西医的贫血治疗,是一个特指针对不同性质的贫血,所采用的病因性治疗方法。在中医理论里,与“贫血”对应的说法,应该是“血虚”,症状主要有:面色萎黄,嘴唇及指甲苍白,一般伴有头晕、耳鸣、心悸、健忘、失眠等;女子还有月经不调的症状。
如果普通百姓单凭某些症状,甚至只凭主观感觉,就认为自己贫血,盲目地服用“补血药”,这一方面造成资源(包括药材和金钱)浪费,另一方面,还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如一些不良反应,甚至耽误一些重大疾病的诊治。
“补血”之前,应先确定是否贫血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贫血,可能会出现一些症状,如面色苍白或萎黄,上楼梯或活动后,出现头晕、心悸、气促等症状,那先到血液内科作相关的检查。对于一个怀疑自己贫血的病人,医生会问及病人的各种症状、既往病史(女性病人可能还会被问到月经、生育等方面的情况),目的就是要弄清引起疾病的真正原因,然后再针对病因进行有效的治疗。第一步,确定是否真的有贫血。这是最重要的一步,但也很简单——作一个血液分析,扎手指或抽静脉血均可。如何诊断贫血贫血一般指周围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也叫血色素)浓度和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值。
一般认为,在平原地区,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低于克/升,红细胞数低于4.5×/升及/或红细胞压积低于42%,则属于贫血;成年女性的血红蛋白浓度低于红细胞克/升,红细胞数低于4.0×/升及/或红细胞压积低于37%,就可诊断为贫血。其中,又以血红蛋白浓度的降低最为重要。婴幼儿及妊娠期妇女的数据比成年人略微偏低。久居高海拔地区的人,其血红蛋白正常值较平原地区的人也要高一些。
很多时候不需要额外“补血”
比如缺铁性贫血,对于这类贫血,只要规范治疗,如口服补铁剂2~3个月,大部分都可以恢复正常。而如果是巨幼细胞性贫血(因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引起),经过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也可慢慢恢复。
另外,还有一种叫地中海贫血,在广东等沿海地区比较常见,属于家族遗传性疾病,分为轻型、重型和隐匿型。若是轻型,一般不用治疗;重型则需要反复输血,而中药治疗也有一定疗效,但没法根治。
不能忽视造血系统的病变引起的贫血,从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到多发性骨髓瘤,急慢性白血病等,这些疾病往往合并其他更为严重的症状,需及时于血液专科就诊,深入诊治。不过,随着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免疫治疗、骨髓移植等的相继出现,目前治疗效果已大大改善,治愈率不断提高,只不过需要花费的金钱较多而已。
对于肾性贫血(因肾功能衰竭而引起的贫血),主要是治疗肾脏的原发病,而不是单纯治贫血;还有肿瘤引起的贫血也一样,必须以治疗肿瘤为主。另外,有的人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心悸、乏力等所谓的“贫血”症状,可能是其他疾病如心脏问题、甲状腺功能减退、低血糖或过度疲劳等引起的,此时也不需要补血。
找对病因,“补血”才能成功
临床中,缺铁性贫血最为常见。一般情况下患者只要正确选择铁制剂,按照要求认真使用,贫血是不难治愈的。然而,有一些患者尽管已经规规矩矩地按要求使用了铁制剂,但贫血却仍然未能获得痊愈。
有些患者一发现自己贫血后,便服用铁剂,但治疗了很久还不见效,仔细一检查,原来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是慢性失血(如溃疡出血、痔、女性月经过多等),若患者自身疏忽,或医生询问病史不全面,就容易漏诊,导致患者一边通过口服药物补铁,一边又从其他途径失血,于是贫血久久不愈。对于这类贫血患者的治疗,单独补充铁制剂是很难奏效的,关键是要去除病因,如设法减少月经量,控制溃疡出血,彻底治疗痔疮等等。一旦病因去除,再经过正确的补铁,贫血就很容易治愈了。有些人患缺铁性贫血的同时,还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如慢性腹泻、感染、胃肠道疾病、肝肾疾病等等。这些疾病本身可以使机体对铁的吸收和利用受到抑制,同时,其治疗所用的药物会影响铁的吸收和利用。这种情况,应综合考虑其他药物的作用,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引起贫血的原因有多种多样,有些贫血背后甚至隐藏着肿瘤等疾病,因此患者不要一听到贫血便去市场上买口服铁制剂,而是要在诊断清楚的基础上,针对病因,有针对性地用药,这样才能收到最好效果。医院(医院)张清华院长三十年专科独创治疗方法是治疗肠梗阻的首选疗法,这对于肠梗阻患者来说不啻一大福音。根据病情制定专人专案的治疗方法。很多人为了肠梗阻怎么办这个医院,最后在医院(医院)的精心治疗下康复出院。
如若相关健康疑问,请拨打
-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uisfeny.net/expxzz/1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