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服正确,药力彰显
煎服中药须知
一、
煎药容器
煎药宜选用砂锅、瓦罐,忌用铜铁铝锅。
二、
煎煮方法
医院药袋上都有哦!
1.浸泡:
除去包装袋,混合药材,置于锅中,加水浸泡30~60分钟。第一煎加水超过药面3~5厘米,二煎加水至药面即可。
2.煎煮:
⑴浸泡后的中药先用武火(大火)煮沸,后改用文火(小火)煎煮30分钟左右,一般每剂药需煎煮两次。二煎大火煮沸后,小火煎煮20分钟。煎好后趁热滤取煎液,合并两次煎液,混匀后分两次服用。
⑵治疗感冒类中药大火煮沸后,继续煎煮10~15分钟即可,无需二煎,煎好后分三次服用。
⑶特殊药物煎煮方法
①先煎:将先煎药先煎20~30分钟(毒性药宜先煎45~60分钟),再加入其他药物同煎。
②后下:在其他药物第一煎出锅前5分钟,将后下药加入进行煎煮。
③包煎:将需包煎药物装入纱布袋与其他药物一同煎煮。
④另煎:单独煎煮,另煎2~3小时,煎液可以另服,也可与其它煎液混合服用。
⑤烊化: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加热溶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或将此类药放入其他煎好的药液中加热溶化后服用。
⑥冲服:散剂等需冲药物用温开水或复方其他药物煎液冲服。
⑦具体情况按医嘱煎服。
(听医生的话没错!)
三、
服药说明
汤药:一日一剂,分两至三次服用,具体遵医嘱。
科学忌口,切勿盲从
何谓忌口
古人云:“病从口入”,饮食忌口是中医学治疗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忌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忌口”是指病人患病时在饮食方面的禁忌,凡于病不利的饮食皆为所忌;广义的“忌口”包含的内容很多,可以笼统地概括为,为健康考虑的所有饮食禁忌:包括食物与食物之间、食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也包括为避免病情复发而忌食某些“发物”[1]。
关于忌口思想的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灵枢·五味》中记载了五脏饮食禁忌:“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而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其在《伤寒杂病论》中运用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证服药后强调“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现在仍被各医家奉为外感病后禁忌经典。另外,当食物与药物产生不良反应时也要注意忌口,如《本草纲目》记载:“凡服药,不可杂食肥猪犬肉,油腻羹鲋,腥臊陈臭诸物。凡服药,不可多食生蒜、胡荽、生姜、诸果、诸滑滞之物。”
如何才能正确“忌口”?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的不同进行个性化“忌口”才是不变的法则。如热证者应尽量避免辛辣刺激之品,如辣椒、羊肉、狗肉等;而寒证者应注意保暖,尽量避免寒凉食品,如生冷瓜果海鲜等;缺铁性贫血患者正在服用补铁剂,应尽量避免喝茶;胆囊炎、胆石症或胆囊息肉者,饮食宜清淡,应尽量避免肥腻之品,如煎炸类食物、动物内脏、肥肉等;糖尿病患者忌糖;肾病水肿忌盐;有过敏史的患者视具体情况忌某些“发物”,等等。记得临床导师诊治过一位急性尿路感染的患者,中医诊断为热淋(湿热下注证),我们再三叮嘱忌辛辣刺激食物,还根据其平素喜好,贴心地告知忍住别去吃酸菜鱼、火锅等,但第二天见其又来到诊室求助,并坦言服一剂药症状就有明显缓解,但当晚没忍住去吃了辣火锅夜宵导致症状加重。所以不遵医嘱,完全不重视“忌口”,只能自找苦吃!
何为“发物”“呢?后期我们会专门就“发物”推出相关医嘱科普,敬请期待哦。
当然做任何事情都讲究“度”,过分“忌口”也是不适宜的,有时甚至适得其反,弊大于利。临床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患者,他们体检查出血脂偏高,因父母兄弟姐妹中有脑血管意外或心梗患者,所以非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uisfeny.net/nrpxzz/6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