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除原发病表现外,常见有四大临床表现即出血、休克、栓塞和溶血。但有些慢性DIC者特别是肿瘤引发的仅有实验室检查异常而无任何临床表现。
(1)出血:
是最引人注意的表现,发生率很高,其特点:早期表现为穿刺部位瘀斑或出血或试管血不凝固;最常见的为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表现为瘀点、瘀斑,甚至广泛大片紫癜伴中心皮肤黏膜栓塞性坏死,手术、穿刺和导管部位的出血不止;不能用原发病解释的多部位、多脏器的自发性出血;严重者可致颅内出血,且常为DIC致死的原因。
(2)休克:
常发生在革兰阴性菌败血症患者。起病突然,早期找不到病因,常伴有全身多发性出血倾向,但休克程度与出血症状不相称,早期出现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休克多甚顽固。
(3)微血栓形成:
多发性微血栓形成必然是DIC最早期表现之一,但可能较隐匿,不易识别。皮肤、黏膜微血栓表现为血栓性坏死,出现全身出血性瘀斑进展为界限清晰的紫黑色皮肤坏死,主要分布在循环末端如指、趾、鼻和外生殖器等;肺微血栓常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呼吸快,低氧血症;肾微血栓引起急性肾衰竭,表现为少尿、无尿;心脏微血栓轻者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心跳加快,重者导致心功能不全及急性心肌梗死;脑组织受累可表现为神志模糊、嗜睡与昏迷等。
(4)微血管病性溶血:
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与出血程度不成比例的贫血症状,可并发寒战、高热、黄疸、血红蛋白尿等,外周血出现较多的红细胞碎片或畸形红细胞。
本期思考题:肝素的作用是什么?
上期答案怎样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没有单一的检验可确立或除外DIC的诊断,需对临床征象和检验结果作全面评估。临床疑似应得到可靠的实验检验的支持。潜在的疾病对实验结果可能会有影响。已知存在与DIC相关潜在临床病变的患者大多数对诊断需采取重复检验。用于诊断和评估DIC的检验需反映止血功能的变化和与潜在病变的重要特性。止血功能的筛选试验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或血小板计数,为凝血因子消耗和启动的程度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纤维蛋白凝块溶解的测量可间接地判断纤维蛋白形成的程度。
实验室检查符合下列标准(同时有三项以上异常):①PLT×/L或进行性下降;②纤维蛋白原1.5g/L或进行性下降,或4.0g/L;③3P试验阳性或FDP20mg/L或D-二聚体水平升高(阳性);④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变化或APTT延长10秒以上;⑤疑难或其他特殊患者应有下列2项异常:凝血酶原片段1+2(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或FPA水平升高;SFMC水平升高;PAP水平升高;TF水平增高(阳性);或TFPI水平下降。
(审核:邓彪编排:祝传妮)
扫描转载请注明:http://www.louisfeny.net/pxdzz/8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