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标题bcdef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CSN)年学术年会盛况空前,期间展示了肾脏病学界最新科研成果。9月16日,大会临近尾声,但现场学术交流气氛依然热烈。来自医院的林善锬教授的讲座座无虚席,与会者倾耳聆听大师对肾性贫血管理的回顾与展望。
请输入标题abcdefg
医院终身教授、
国际肾脏病学会先锋奖获得者林善锬
01
慢性肾脏病日趋严峻,肾性贫血管理意义重大
目前成人CKD患病率高达10.8%,尿毒症透析患者多达50余万,已然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发病率的上升,我国慢性肾脏病(CKD)患病率持续增长,并将在未来多年内保持这一态势。
「肾性贫血治疗的回顾与展望」会议主席、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香美教授
林善锬教授指出,控制CKD发展,最重要的措施是有效控制并发症,其中纠正贫血意义重大。随着肾功能减退,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铁缺乏加重,贫血发生率与严重程度也随之升高。在CKD3期,贫血的比例约1/2;进展到CKD5期,即终末尿毒症期,几乎所有患者都存在贫血。而在此过程中,肾性贫血不仅会增加了CKD向终末期发展的风险,也增加了发生心脑血管事件与死亡的风险。因此,纠正贫血对控制CKD发展至关重要,且科学证据支持其能够延缓肾功能减退,预防肾衰竭,并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肾性贫血机制复杂,传统疗法局限性大
02
肾性贫血的发生,以往主要归因于肾脏产生的EPO缺乏,以及铁缺乏。在EPO上市之前,肾性贫血没有特殊疗法,只能在病情严重时进行输血。重组人EPO是肾性贫血治疗领域的重要进步,现有的治疗方案以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s,如重组人EPO)和铁剂为主。EPO临床应用三十载,肾性贫血的治疗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目前患者的血红蛋白(Hb)达标率亦不理想。年全国血液透析患者登记数据显示,仅有21.3%的患者Hb达标。
EPO缺乏并非肾性贫血唯一的机制,CKD患者体内EPO并不一定绝对减少。同时,CKD病情发展、肾功能异常带来众多因素阻碍EPO作用。在肾性贫血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红细胞生成还需要铁的有效吸收与利用,并受体内炎症状态的影响。CKD患者铁代谢异常,铁调素水平升高,加之炎症抑制促红细胞生成,导致对外源性EPO耐受;因此单纯补充EPO和铁剂不一定能够完全纠正贫血,难以实现对疾病的良好控制与全局管理。而且现有的治疗方案还存在着诸多局限性:
依从性
药物需冷藏保存,且给药须通过注射,临床应用的不方便以及注射部位的疼痛影响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不良反应
外源性EPO远超生理剂量,导致心血管疾病及死亡风险增加等各种不良反应。如高血压不仅是导致CKD发生发展的因素,也是造成心脑血管并发症以及患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此外,注射EPO还可导致透析通路血栓形成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口服铁剂产生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可降低有效性及依从性,静脉铁剂则存在过敏反应且有致命风险。
低反应性
EPO并非对所有肾性贫血患者都有效,约15%的患者对EPO的反应很差,需要相当大的剂量才能提高Hb水平。之所以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对EPO治疗反应不佳。
03
综合调控开启肾性贫血管理新时代
在EPO时代,肾性贫血问题并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大量肾性贫血患者的治疗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当前迫切需要一种兼具疗效与安全性、口服给药、使用方便的治疗药物。
可喜的是,经过基础和临床药物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终于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革命性突破。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是全球首个用于治疗肾性贫血的口服创新药,能够通过综合调控机体产生生理水平的内源性EPO,改善铁的吸收利用,无论是否合并炎症状态,均可有效提高血红蛋白(Hb)[1]。未来HIF-PHI即将在国内上市,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革命性时刻的到来,让中国患者早日获益。
参考文献
[1]LocatelliF,FishbaneS,BlockGA,MacdougallIC.TargetingHypoxia-InducibleFactorsfortheTreatmentofAnemiainChronicKidneyDiseasePatients.AmJNephrol..45(3):-.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uisfeny.net/zdpxzz/1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