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
1、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主要参加血红蛋白的合成,当体内贮存铁(包括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内)消耗殆尽,不能满足正常人体的需要就会发生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在育龄妇女和婴幼儿中的发病率很高。在多数发展中国家约2/3的儿童和育龄妇女缺铁,其中1/3患缺铁性贫血。正常人每天需要铁约20~25mg,大部分来自衰老的红细胞破坏后释放的铁。每天从食物中摄取1-1.5mg的铁即可维持体内铁的平衡(孕妇和哺乳的妇女需要量为2-4mg)。多数食物都含有铁,人体一般不会缺铁,只有在需要增加、铁的摄入不足或慢性失血等情况下才会导致铁缺乏。其中包括:
(1)、育龄妇女、婴儿、和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青少年的需要量增加。如食物中铁的含量不足或吸收不良,就容易发生缺铁。
(2)、某些药物、长期大量饮浓茶或胃、十二指肠疾病可影响铁的吸收。
(3)、消化道慢性失血、妇女月经过多造成缺铁。
所以应仔细检查病因才能对症下药,不要自己随便吃“补血药”。
2、食用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肝、腰、肚等动物内脏和血、蛋、肉类、豆类、海带、紫菜、木耳,以及杏干、葡萄干、红枣等干果或绿叶蔬菜,红糖等;每日应保证充足的蛋白质和丰富的维生素C;合理安排饮食内容和餐次、保证摄取足够的营养。
3、轻度贫血,症状轻微者,可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但以不感劳累为度。
4、在治疗中,去除病因的同时,应进行铁剂补充。口服铁剂为首选,应注意以下几点:
(1)、餐后服用药物,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2)、应与维生素C同时服用以促进吸收,忌与茶同时服用,因茶叶中鞣酸能使铁盐沉淀,妨碍铁的吸收。服用铁剂后,大便会变黑,这是正常的,嘱病人不必惊慌。
(3)、在血红蛋白完全正常后,仍需继续补充铁剂3-6月,目的是补足体内贮存铁。
(4)、如果患者对口服铁剂不能耐受,可改用胃肠外给药,多为肌肉注射铁剂。
5、注射铁剂部位宜深且要经常更换,必要时局部进行热敷。少数患者可出现局部疼痛和面部潮红、荨麻疹等过敏反应,用药后如有尿频、尿急等不良反应,应多饮水。
6、如口服铁剂1周,网织红细胞无增加;或口服铁剂三周血红蛋白无明显增加,应进一步追查原因。
7、儿童预防缺铁性贫血应注意以下几点:
(1)、妈妈在孕期、哺乳期要均衡营养,有意识地多吃含铁高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鸡蛋等,并且要经常定期检查血色素,妈妈孕期发现贫血定要及时治疗,以免宝宝因为先天性储铁不足而引起贫血。
(2)、婴儿出生4个月左右,不管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都应该逐步添加蛋黄、肝泥、鱼泥、菜泥及铁强化食品。在给宝宝吃含铁食物的同时,最好也补充富含维生素C、果胶的水果,提高铁的吸收率。
(3)、尽可能使用铁锅、铁铲给宝宝烹制食物,铁质炊具在烹饪时会产生细小的铁屑溶于食物当中,形成可溶性铁盐,容易被肠胃吸收。
(4)、多给宝宝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及时通过食物来补铁。食物中的肝、肾、豆类、蛋黄、绿菜叶、水果、海带含铁量比较多,可以在日常饮食中多给宝宝食用。
(5)、早产儿、低体重儿、双胞胎、多胞胎在出生后两个月就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铁剂,以防贫血。其他宝宝如果要补充铁剂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医大一院血液科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uisfeny.net/nrpxzz/2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