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面的蓝字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11月19日电(魏然徐日明)近日,黑龙江省一名早产儿患儿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了,这是黑龙江省成功救治体重最轻的一个婴儿,刚出生时仅克,入院的时候仅仅克。
“早产儿的救治能力标志着当地的围产医学水平,体重越低治疗难度越大,抢救的体重越低,则说明综合抢救的水平越高。”该病房主任、医院大内科主任董力杰说。
董力杰主任救治重症早产儿
无缝救护
IUC搬到产台前
正常新生儿应该是满37周出生,体重在克以上,而体重在克以下者,临床称为超低体重儿。该病房50张床位,收治的大部分患儿都是早产儿,而且很多是出生体重克左右的“袖珍宝宝”,都非常珍贵。由于孕产妇高龄,伴有各种疾病的原因,常常是冒着生命危险怀孕,非常渴望孩子能够存活,不惜以生命为赌注。还有一些是“试管婴儿”,孕期母亲经积极保胎治疗仍然难免早产,若不终止妊娠会直接威胁到孕妇的生命安全。“医院的NICU,收治的都是‘疑难危重’的孩子,凭着三十多年积累的经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是有信心的。”董力杰介绍说。
据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医院急救中心,成立于年,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全国最早的13家ICU之一,年末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独立设置,引起先进的管理理念,分为早产抢救室、足月儿抢救室、感染病室、非感染病室和隔离病室,进行分区管理,独立控制温度和湿度,利于感染预防和控制。同时,设有抢救单元20张,配备了常频呼吸机、高频呼吸机、一氧化氮治疗机、无创CPAP等先进的医疗设备,救治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是黑龙江省危重症新生儿救治中心。
同时,医院产科形成了无缝救护。对分娩时可能存在各种危险因素的新生儿,该病房医护人员进入产科手术室“保台”,即产妇生下危重症新生儿第一时间得到最佳的处理,包括窒息复苏、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等,孩子病情初步稳定后转回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进一步救治,尽最大努力避免对孩子的伤害,特别是脑损伤。
全自动换血技术
多科系协作
弱小生命又“重生”
在新生儿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很多患儿伴有多系统、多脏器的受累,甚至先天性畸形等,搭建多学科综合救治的平台才能保症患儿的治疗,如早产儿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需要新生儿外科、麻醉、影像科协诊、术后营养支持的综合救治。新生儿后期需要眼底筛查、听力筛查,同时开展高危新生儿的随访工作,最终保证患儿不仅能生存,而且有质量的生存。董力杰主任说,医院是有很大优势的。
小晶晶是一名不幸又幸运的小患儿,不幸的是在出生前超声提示消化道畸形,生后又出现窒息、呼吸微弱、心率慢等各种危重症状。产科医生对刚出生的小晶晶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好转后被告知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无法治疗。绝望的家长抱着一线希医院,当时患儿体重只有2.0kg,反应低下,腹胀,十分衰弱的样子。经新生儿外科会诊紧急实施剖腹探查术,患儿患有胎粪性腹膜炎肠穿孔、粘连肠梗阻型。术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医护人员对患儿精心救治,实施PICC置管,肠外静脉营养支持。术后3天内,拔除腹腔引流管。禁食7天,开奶了,腹部情况恢复良好,排绿色便,通了!这个顽强的小生命在大家的瞩目中活了下来。一年后医护人员随访小家伙非常健康,已经会走了。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曾接诊最小的超低体重早产儿为孕26周。越小的早产儿各器官发育越不成熟,有十大并发症关关难过,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颅内出血导致患儿呼吸暂停,肺发育不成熟出现呼吸窘迫,动脉导管开放导致心衰、肺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贫血,有些合并先天畸形如先天性食道闭锁、肠闭锁等外科情况。对这些脆弱的小生命来说,每个并发症都是致命的打击,需要医护人员和患儿一起闯关!
董主任表示,医护人员对患儿的每一次操作都会尽可能保持轻柔,因为孩子是有灵性的,对于扎针、插管这样的治疗处置都会在成长当中存在记忆。因此医护人员对患儿的照顾不仅是治疗疾病,还会兼顾到高层次的精神心理方面,如开展袋鼠式的护理、抚触,包括每一次轻柔的操作和爱抚,都会给孩子增加安全感,促进孩子的康复,使孩子的生命向更高质量方向去发展。
无创呼吸机治疗
新生儿急救转运
有效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年底,新生儿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的全体医护人员接受了急救中心的培训,成为黑龙江省急救中心危重症新生儿转运分站。医护人员在承担病房繁重的医疗救治工作的同时,还要开展省内区域间危重症新生儿的院前急救转运工作。医护人员们完全是拿出自己的休息时间来完成的,晚上转运,牺牲休息时间,白天转运,晚上加班完成白天的工作。遇上长途转运,早晨5医院,晚上7-8点钟才回到病房,一路上高度紧张,回到病房疲惫不堪。转运前的准备、长途跋涉、医院和同行一起处理患儿、沟通病情、把病人安全转回,无论是深夜还是吃饭时间,随时待命,付出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辛苦。
今年1月29日,董力杰主任接到来自遥远的漠河求助电话,一名新生男婴出现呼吸困难、呻吟、青紫等情况,因医院条件所限,患儿只能靠吸氧维持生命。医院发来的视频,董主任初步诊断孩子为因肺发育不全而出现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需要尽早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这种药物,还有呼吸机支持治疗,否则会有生命危险。正值病房患者多、忙碌的季节,无人可派,而且情况特殊。董力杰主任和护士长王丹携带两支“肺表面活性物质”当即医院,为患儿紧急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并在气管内滴注肺表面活性物质、胃肠减压……因无法携带呼吸机,她们改乘火车将包厢变成临时ICU,监护生命体征,持续点滴用药,一路上16个小时,俩人只能依靠手动为患儿进行气囊加压通气,辅助气囊捏了近5万次。50小时后,患儿医院接受治疗。董力杰主任说,“时间是最重要的,1分钟就可能会改变孩子的命运”。这是一次连接中国最北端的生死转运,也是冰城新生儿救援第一次到达我国最北端。
近三年来,医院与省内30多家医疗机构签署了危重症新生儿转运协议,已转诊了近千名各种疑难重症患儿。不仅黑龙江省内,还远至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吉林延边,往返距离最远达公里。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留下了一个个温暖感动的瞬间。(完)
编辑丨李香梅孙效竹(实习生)审核丨解培华
来源丨中新社黑龙江分社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uisfeny.net/nrpxzz/4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