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寿命缩短),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骨髓有6~8倍的红系造血代偿潜力。如果红细胞破坏速率在骨髓的代偿范围内,则虽有溶血,但不出现贫血,称为溶血性疾患。
一、临床表现
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溶血过程的缓急和溶血的主要场所——血管内或血管外。分为两种情况:
1、急性溶血
常起病急骤,短期大量溶血可有明显的寒战,随后高热,腰背及四肢酸痛,伴头痛、呕吐等;患者面色苍白和明显黄疸,这是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其分解产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所致,更严重的是有周围循环衰竭;由于溶血产物引起肾小管细胞坏死和管腔阻塞,最终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2、慢性溶血
起病缓慢,症状轻微,有贫血、黄疸、肝脾肿大三大特征。慢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由于长期的高胆红素血症可并发胆石症和肝功能损害等表现。
在急性溶血过程中尚可突然发生急性骨髓功能衰竭,表现为网织红细胞极度减少、贫血急剧加重,称再生障碍性危象。发生原理可能与感染、中毒有关,也可能由于抗体同时作用于成熟红细胞及幼红细胞所致。
二、诊断
兼有红细胞过度破坏及幼红细胞代偿性增生者,或有血红蛋白尿及其它血管内溶血者,即可考虑溶血性贫血的诊断。但必须注意溶血性贫血患者如有肝损害者,同时可伴发肝细胞黄疸,而有些病例血管内与血管外溶血区分不明显,在一些情况下血管内与血管外溶血常在不同程度上合并存在。由于病毒感染或其它一些不明原因,急性溶血可伴有骨髓功能严重衰竭,此时患者仅有红细胞过度破坏而无代偿增生现象。
在病因方面,如有化学,物理因素接触史,一般容易肯定。如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应首先考虑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片中发现明显畸形红细胞应首先排除与膜缺陷有关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血片中有较多靶形,应进行血红蛋白电泳,以排除血红蛋白病。红细胞畸形不明显,应排除遗传性酶缺陷所致的溶血。
总之溶血性疾病的诊断不但要按步骤进行,而且要抓着本质选择有关实验,逐一排除或证实之。
温馨提示:阅读本文后如果您对溶血性贫血存有疑问,可直接通过郑华国北京到哪家治疗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uisfeny.net/nrpxzz/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