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症状,老年人、青少年和妇女易患贫血,贫血的主要症状是头晕、失眠、厌食症。正常情况下,一般的健身运动不会引起贫血。运动性贫血常常与过量运动训练或运动量过大有关。
研究发现,女运动员,尤其是耐力项目的女运动员易发生贫血。运动本身也会增加铁的过多消耗和丢失,如运动中人体出汗增多,汗铁浓度可达40-60微克/毫升,铁丢失增多;运动后肌肉量增大,血红蛋白及血中含铁酶的水平比正常人高,机体对铁的需要量相应增大;运动较多者红细胞的寿命比运动较少的人短,其铁代谢率和转化率亦会增高;此外,激烈运动也会损坏红细胞,或是造成肌肉损伤致铁质的过多丢失,导致缺铁性贫血。
很多从事田径、篮球和排球的青少年出现贫血是因为运动者脚踩地面时,脚底部的血管受到冲击,或者由于肌肉运动,红血球与血管壁发生碰撞,有可能使红血球受损。如果准备活动不充分和过量的运动都会损伤肌肉,血色素脱离肌肉,导致贫血的发生。因此,运动训练特别是剧烈的运动容易导致机体缺铁,严重者可出现缺铁性贫血。
预防运动所致的贫血,主要是运动者发现自己有浑身乏力、记忆力下降等症状,或小便发红、发黑(红细胞受损的表现)等现象时,就要注意减少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应避免剧烈的运动项目。
要充分做好运动前准备活动和运动后整理运动,运动中应穿舒适的鞋以减缓地面对脚的冲击;平时要注意多摄入含铁量高的食物,如猪肝、瘦肉、豆类和绿叶蔬菜等,以及增加富含优质蛋白质食物的摄入,如瘦肉、奶制品和豆制品等,也可适当补充含铁营养品。
经常参加健身运动的人应该如何安排日常饮食?
在体育活动中,机体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加、内分泌机能提高、新陈代谢旺盛、能量消耗增加、各种营养素代谢加快。而且,由于大量出汗,导致大量的水、无机盐及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
体育活动中所消耗的能量、对营养素的需要量增加都应在运动后通过合理的膳食得到补充。如果健身运动参加者缺乏合理的营养保障和科学的营养补充,不仅于机体不利,而且会影响锻炼者的机能水平及运动能力。因此,合理的营养与科学的体育锻炼是维持和促进人体健康的两个重要条件。
内容摘自常翠青主编《运动与营养》
长按指纹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uisfeny.net/pxynxzz/105.html